中国研发重型武直!实战显示或被无人机淘汰,为啥还要造?
被视作中国人专属“阿帕奇”的直-21重型武装直升机,又有新照片曝光了。近日,几张直-21于晴空中飞行的照片在各大媒体间广泛传播,再度激起了众多资深军事爱好者对于这一全新国产高技术装备的热烈讨论。然而,有一个观点显得颇为另类:重型武装直升机已然过时,俄乌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已表明,无人机在对地攻击方面比武直更为强大。今天,海事先锋也来参与其中,从武器装备发展的底层逻辑入手,剖析一下直-21究竟有没有过时 。
先讲讲当下战场上的状况。俄罗斯身为武装直升机强国,拥有卡-50系列、米-28系列、米-24系列、米-35系列等诸多重型武装直升机。按理说在东欧平原,这里本应是俄军重型武装直升机大展身手的“乐土”;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小型4轴无人机的威胁下,俄军重型武装直升机不得不将起飞基地设置在大后方,远离前线,导致其出击架次和效率大幅降低 。
在俄乌冲突刚刚爆发不久时,位于赫尔松州的一处俄军空军基地遭到袭击,乌军出动“弹簧刀”自杀式无人机对大量武装直升机发动攻击,致使俄军损失严重。在乌军向库尔斯克发起的攻势里,甚至有自杀式无人机成功追上并击落正在飞行的俄军重型武装直升机,这极有可能是全球首个无人机在空中击落直升机的战例。诸如此类的情况都充分表明:在如今无人机广泛应用的战场上,武装直升机所能发挥的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 。
鉴于直升机飞行速度较为迟缓、飞行航程较短,所以武装直升机部署的基地常常离前线比较近。以往,只要获取部分制空权,便能够在前线秘密部署众多武装直升机,向敌军的据点以及装甲部队发动攻击;武装直升机能够采取低空飞行的模式,减少被敌方雷达探测到的可能性,并且提升进攻的突然性,故而也被称作“树梢杀手”。不过当下,无人机能够轻而易举地覆盖战场前线的全部区域,自杀式无人机甚至能够深入敌方浅近纵深几十公里实施攻击,像土耳其的TB-2、中国的彩虹-4这类大型攻击无人机,甚至可以深入敌方纵深区域数百公里以上展开进攻 。
这使得武装直升机只能往更靠后的位置进行部署,然而武装直升机飞行速度不快、作战半径不长,向后方移动无疑会致使其作战效能下降。这便是当下认为武装直升机已然落后的部分依据,如此说来也确实有一定道理。毕竟,无人机刚在现代战场上得到应用,就展现出巨大威力,未来要是出现更先进的无人机,且不说武装直升机,就连有人驾驶的战斗机都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
然而今日我们要探讨一下武器发展的根本逻辑,唯有弄清楚这一点,才能够洞悉武直未来的走向。在美苏冷战阶段,即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了一场全面的“争霸”较量,在军事、科技、战略、外交、文化以及经济等众多领域展开了激烈竞争。颇为有意思的是,那40年同样是军事技术变革最为迅猛的40年,战争从火炮主导的时代迈入了导弹称雄的时代,战斗机在这40年里也从螺旋桨式战斗机发展成了第4代喷气式战斗机 。
鉴于科技更新换代的速度极为迅猛,美、苏两国对于未来战争的模式以及武器发展走向都极为纠结。美国因难以明晰未来空战的形式,甚至研发了诸如 F100、F-101、F-102、F-104、F-105、F-106、F-4 等多款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最终确定了第二代战斗机的发展路径。而苏联在战斗机领域紧紧追随美国的脚步,美国研制什么,苏联就跟着研制什么,以此实现平衡态势 。
彼时,美苏两国皆秉持这样一种理念:你所拥有的,我也必须得有。可以讲,在难以明晰未来战争形式的状况下,这无疑是最为稳妥的举措。尽管或许会在发展过程中绕些弯路,但却能保证军事技术始终紧跟主要对手的发展节奏,避免等到追悔莫及之时,才发觉已然错失良机。“小孩子才做抉择,大人全都要”,这句经典的网络金句,实际上正是武器装备发展的一个底层逻辑。
美国装备有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俄罗斯拥有卡-50与米-28直升机,基于此,中国也必然要有直-21直升机。大家都具备相应装备,这才契合大国军事科技竞争的真谛!
#深度好文计划#
